- -15%
万民英:增订万历初刻三命通会辛丑版(平装四册)
《古今圖書集成》本《三命通會》不含標點約為四十六萬五千餘字,萬曆本《三命通會》約為五十三萬七千餘字,經與諸種參校本比對後約增補十五万一千餘字,增訂後全書約為六十八万五千餘字,如計入標點幾達八十二萬六千餘字,故名之曰《增訂萬曆初刻三命通會》。對本書所引部分,明確出處的均加以所引書名,引文加以引號。對原書有大段明顯訛誤脫漏或比對後有差異無以確認的,均加以校按,而大量的單字或詞的錯漏,原書多達千處以上,故不再一一加以標註。第三次修訂時對於最近幾年新發現的古籍中所引歌賦再加校訂,同時增加了人物考證。
[ 明 ] 萬民英撰著
李鏘濤 校補
莊 圓·丁鑫華·王相山·李玥璇 校閱
延伸阅读: 寻找《三命通会》中被删的七万字
校訂序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三命通會》十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卷首但題曰育吾山人。
《明史‧藝文志》有萬民育《三命會通》十二卷,與此本卷數相合,惟以通會作會通,為稍異,考世所傳《星學大成》一書,為萬民英所撰。英字育吾,與此本所題合,當亦出民英之手。
《藝文志》蓋誤以民英為民育,又通會二字傳寫互倒耳。自明以來談星命者,皆以此本為總彙,幾於家有其書。」由此可見,本書在星命界擁有崇高地位,是傳統命理學習者必讀之書。
撰者萬民英,生於明嘉靖元年壬午西元一五二二年,卒於明萬曆三十一年癸卯西元一六○三年,字汝豪,號育吾,其先祖為江夏今武漢市江夏區境內人。永樂年間,祖父萬義由御史貶為戍大寧都司衛治今內蒙古寧城西,轄今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居易州今河北易縣城內,明嘉靖二十八年中舉,二十九年中進士,先後任河南道監察御史、福建兵備參議等職。民英性耿直,因直言得罪權貴,由此遭誣,借扶母靈柩回故里,從此遠離仕途,隱居三十多年。期間建鄉學,收弟子,熱衷慈善與教育。萬民英一生編著甚丰,刊行於世的命理典籍有《易經會解》《三命通會》《星學大成》《相字心經》《蘭臺妙選評註》《陰符經》。
《三命通會》成書初刻於明萬曆六年戊寅,該版本傳世稀少,目前僅知大陸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和台灣中央圖書館有藏。後世重刻本甚多,但肆意刪減且多有謬誤,因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曰:「中間所載仕宦八字,往往及明季之人,蓋後來坊刻所攙入,已非其舊。」從內容上看,要數《古今圖書集成》本和民國十三年甲子刊刻本《增廣校正三命通會》較為齊全。民國秦慎安有云:「卷一《總論納音》小註刪節太多,致難解釋。墨漏名氏,卷八卷九所列各命,名姓事實遺漏甚多。」,而《古今圖書集成》本和民國甲子秦慎安刻本與明萬曆戊寅刻本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將萬曆戊寅刻本中涉及星宿論命的第十二卷全卷刪減,再將原卷十、卷十一共二卷重編為三卷。由此可發現在歷代重刊《三命通會》過程中,刪減的內容多涉及納音和星宿,這與明代之前星命術論命體系的發展變化休戚相關。星命術的雛形產生於自中華先民因相信天地感應而人有不同的命運開始,古人之命運觀有二,一是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諸子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天命觀,出土的甲骨卜辭、彝器銘文多次出現「爰命於天」的刻辭,說明早在春秋之前天命觀就已流行;一是思想家王充為代表的「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貴或秩有高下,富或資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大小之所授也。」因此當時的星命術雛形與星象密不可分,嚴格的說可將其納入占星術範疇。信命觀念的流傳為星命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時,陰陽五行學說的產生與發展以及占卜、相學、堪輿等術數的盛行也為星命術的產生準備了條件。
早期星命術的由來,眾說紛紜,難以確考,一說肇始於戰國時期的珞琭子,又說出於同時代的鬼谷子,兩說都無史料佐證。《漢書‧藝文志》亦云:「星命之說,漢有《太乙星子》等書推數,引以論兇吉。」可見推筭個人命祿的星命之術在漢代已經產生。從現有資料來看,兩漢及魏晉六朝時期人們主要根據《易》理布卦和生日所值星象來推人命祿,方法比較簡單。
至此,星命術還未成為一門系統的學說。漢代星命術多與卜筮、占星、相學等術數交相混雜,故早期命士一般同時兼有星官、筮者或相人等雙重身份。如被後世奉為命學之祖的司馬季主,《史記‧日者傳》即稱之為卜者,可見當時其即以筮者的身份為人推命。唐之前,兼有雙重身份的命士星工,主要從事替人推命的實踐活動,很少有命學理論上的建樹。
約在六朝後期,形成了一種根據星象、曆法來推人命祿的五星推命術。此術奉「生堯之丙丁,至唐猶存」的張果老為先師,故又稱果老術。其所言五星,並非僅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而代指與星象推命相涉的整個天文系統。主要根據日月星辰的生尅制化之理,賦予不同星象以種種神煞命局的意義,按人出生時星辰所在位置推筭人的命運休咎。後世星命家奉張果為鼻祖,此術於隋唐時頗為盛行,至今民間亦有流傳,代表性典籍有《果老星宗》。本世紀初,吾一友參加全國易學學術會議,曾遇一陳姓女士,來自於湖北,其就用此法推筭人祿命。同時期,又有一種以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為根據的時辰推命術發展起來,始稱三命術。主要依據不同時辰裡所生之人稟受陰陽之氣的情況來測斷人的貴賤禍福,代表性典籍有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四著錄《珞琭子三命賦》一卷、六朝陶弘景《三命抄畧》,然均不見傳世。
中國古代星象天文學到唐代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質變:之前一直單純的占星術與筭命術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星象學——星命術,即用星象與生辰八字及干支神煞等因素相結合,來分析判斷一個人的人生命運。由於星命術的問世,所以星象學至此發生了質變。至此,中國古代星象天文學的兩大組成部分即占星術和星命術,便全部形成,使星象學的發展達到了頂點。占星術業已空前繁雜詳備,到了無所不至其極的程度,其集中表現為占星巨著《開元占經》的問世。但是,盛極則衰,占星術在《開元占經》問世之後,已與社會現實脫離了緊密聯係,其社會作用及對思想學術的影響也絕對比不上漢代星象學,這表明占星術已經走向衰落,其地位逐漸讓給了新興的星命術。另外還要提到,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的星象學就已經譯介到中國,到了唐代,開始與中国星象學的交融,比如《開元占經》便是由祖孫四代在中國皇家天文機構任職的印度人瞿曇悉達寫成的,至此,中国星命術命採用了印度佛教星象學二十八星宿體系,而根據目前江湖秘法,當用二十七星宿,即分別在論男命和女命時去除其中一個星宿。至此,五星術已發展完備。
而三命術,至唐時由命理學家李虛中將其系統化、理論化,使之成為一門「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值時辰天干,相生盛衰死相王斟酌,推人壽夭貴賤利不利」的命學術數。後世多以李虛中為三命術的真正開創者,以他的命學理論為星命術正式誕生的標誌。然而李虛中雖有著述,卻未見傳世。後人考證舊題其注《李虛中命書》三卷亦為宋人假託今人考證應為《鬼谷子遺文》。宋初,徐子平著《珞琭子三命消息賦註》,將李虛中的方法發展為以年、月、日、時配合干支,按:以目前發現的命理史料來看,唐代已經出現四柱論命法,且有比較完整的典籍流傳下來,此說似又不確。合為八字來推衍吉兇禍福,其所創八字推命術較前更重於五行推筭,方法亦更精密,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故後世多稱八字推命之術為子平術,並以八字推命的行世為星命術走向成熟的標誌。
自此,五星術和子平術便成為中國星命術的兩大主要流派。唐安史之亂之後,由盛轉衰,朝廷規定禁習天文星象,至宋,仍遵循此規。在這個時期,術士們開始把《易》學、河洛之學、佛道之理等結合五星術與子平術,創造出五花八門的新推命術,如皇極先天數、範圍數、成數大定、紫微斗數、八卦推命、九宮八卦遁法、功過格、撲地虎、兩會鉗......凡此種種,難以盡述。根據宋代野史記載,支中藏干之法,最早每支中均藏十干,後經過不斷實踐,才形成目前所用的支中藏干之法。此例可體現星命術在唐中末期後由於禁習天文星象,其論命體系發展變化的一個側影。今人莊圓點校出版之宋籍《應天歌》,其所涉及的論命體系也是一個例證。
宋之后,蒙古佔據中原達百年,中華文化遭到毀滅性破坏,而星命術也難迯此劫,大量術士被殺或迯離中土,許多典籍毀於戰火。至明代建立後,星命術才開始漸漸復蘇。民國秦慎安曰:「大抵古人學說,分著書口述二種。術家傳受,尤多口述,因流溯源,文殊理貫,有自來已。宋元術士,談命踵起,或謂四季十二時,各變部位;或取生人干支,配合八卦;或專用神煞;或別尚演禽。」,由此,又衍生出「以星、禽推測人的祿命吉兇」的演禽術。同期,隨著西方傳教士的來華,西方星象學也開始被介紹到中國,其突出表現為穆尼閣所作的《天步真原‧人命部》,但中國星命術並未完全吸收西方的方法,而僅是有選擇地選用了黃道十二宮的佈局方式,使之與中國固有的十二次及十二宮配合起來而已,由此產生了清代七政四餘論命術,而清代重刊《三命通會》刪減初刻本第十二卷,或許是該術興起之故。經過唐李虛中、宋徐子平等人的努力,星命術作為一門系統的學說正式確立,此後便開始沿著「書房派」和「江湖派」兩條平行的路線發展演進。「書房派」注重理論建樹,其成員多為文人學士,李虛中可謂此派的早期代表。韓愈為其所作墓誌銘言「其說汪洋奧義,關節開解,萬端千緒,參錯重出,學者就傳其法」。「江湖派」側重於推命的實踐活動,早期該命士雖不重視理論著述,然多為讀書之人,且主要服務於上層社會。而星命術經長期發展變得日益複雜繁瑣,易學難精,因此歷代真正精通其學術的專家莫過如唐張果、元鄭希誠、遼耶律純、明萬民英和杜全數人而已。清以後,隨著星命術在民間的傳播,逐漸淪為江湖術士斂財手段,自此便為文人學士所不屑。
綜前所述,星命術當涉及易理八卦、河洛、干支、十二宮、星宿、納音、音律、神煞、演禽等內容,又可分為果老術、子平術和演禽術,而《三命通會》的和萬民英另一著作《星學大成》成為傳述星命術的佼佼者。
觀歷代《三命通會》版本,大致經歷過三次脩訂,第一次脩訂為清雍正四年陳夢雷編撰《古今圖書集成》時,刪減了初刻本第十二卷及部分涉及納音的內容,在「六十花甲日時辰斷」中增補的少量明人命造,同時沒有大量刪減官階不高的命造的姓氏,在前七卷刪減的內容也較少,更接近初刻本,但存在明顯的脫漏竄文現象,如《元理賦》脫漏三句賦文及註解,竄入《明通賦》四句賦文及註解,《真寶賦》脫漏篇名和首句賦文,全書仍編為十二卷;第二次應為雍正十三年蔣國祥重脩詳見附錄蔣國祥序,在《古今圖書集成》本基礎上,在「六十花甲日時辰斷」中增補了大量明萬曆之後命造,如增加了明崇禎帝御命等,但又對官階不高的命造刪減了具體姓氏,同時對部分歌賦依據流傳到清代時的版本作了少量脩改,全書仍編為十二卷,康熙年間編撰《四庫全書》採用了蔣國祥重脩本,在前七卷又刪減了部分格局;第三次脩訂為民國十三年文明書局請秦慎安在前述三個版本的基礎上重訂,內容基本與蔣國祥重脩本類同,只以勘誤為主。今以萬曆戊寅本為底本重訂《三命通會》一書參考本有大陸國圖藏本、浙江省圖書館藏本和臺灣央圖藏本,另有清內廷和民間鈔本各一種,對原本所引他書之處及明顯脫漏予以增補,主要參校本有《五行精紀》版本為三十四卷宋刻本再刊本和三十三卷明鈔本、清雍正十三年蔣國祥《三命通會》重脩本、《古今圖書集成》本《三命通會》、《四庫全書》本《三命通會》、民國文明書局本《三命通會》,另有明代或之前版本的十九種星命典籍及一種六壬典籍,以及《容齋隨筆》等類書三種,另在考證所列古人命造時參閲了《二十四史》和万斯同《明史稿》。從校訂過程中發現,萬民英雖大量抄錄《五行精紀》內容,因其所用底本係三十三卷明鈔本,如卷三引《金書命訣》論丙丁寅丑為聾啞字,多「若還曲腳多多帶,父子須教兩姓生」一句,而此句《五行精紀》刻本無,鈔本有,顯係明人抄錄時補入,因該鈔本非全本且抄錄過程中的增刪遺漏,故萬曆本《三命通會》亦存在大量錯漏之處,如《愛憎賦》,總共找了七種明代命書校對,反而是萬氏所輯訛誤脫漏最多。在比對萬民英輯錄的命理歌賦過程中發現,萬氏遺漏了較多當時流行的歌賦,如萬祺尚書所撰三篇歌賦,萬民英在文中有引用,但全文未輯錄,現全文補入。同時還發現萬民英輯錄的歌賦註解在明代並不是唯一的,此次增訂過程中在其他明代命書中收錄的不同註解,擇其精要亦補入本書。
二○一九年冬香港心一堂出版《三車一覽》,對萬氏所引該書部分進行比對。《古今圖書集成》本《三命通會》不含標點約為四十六萬五千餘字,萬曆本《三命通會》約為五十三萬七千餘字,經與諸種參校本比對後約增補十五万一千餘字,增訂後全書約為六十八万五千餘字,如計入標點幾達八十二萬六千餘字,故名之曰《增訂萬曆初刻三命通會》。對本書所引部分,明確出處的均加以所引書名,引文加以引號。對原書有大段明顯訛誤脫漏或比對後有差異無以確認的,均加以校按,而大量的單字或詞的錯漏,原書多達千處以上,故不再一一加以標註。第三次修訂時對於最近幾年新發現的古籍中所引歌賦再加校訂,同時增加了人物考證。因學術水準有限,文本錄入和校對過程中難免存在錯漏之處,還請方家指正,同時感謝莊圓、丁鑫華、王相山、李玥璇諸君在審校過程中給予的幫助。初版出版後,承蒙上海陸致極、戴澤潤、王化斌、金玉章、莊圓,鄭州李常勝,磐安陳勝,潍坊于伟,深圳周深誼、尤武偉、丁鑫華諸君協助,對初版存在的錯漏再次進行校對出版二版。計畫出版三版時,承蒙李常勝、曲先勝提供其修訂建議,在此對所有提供本書修訂意見諸君特致感謝!
歲次甲午仲夏東海寧波李鏘濤初書於璇璣居
歲次丁酉仲夏東海寧波李鏘濤修訂於璇璣居
歲次辛丑仲秋東海寧波李鏘濤再訂於璇璣居
增訂萬曆初刻三命通會目錄
校訂序 一
凡例 九
初刻三命通會序 一九
卷一
洛書之圖 三七 原造化之始 四○ 論五行生成 四七
論五行生尅 五○ 論干支源流 五一 論十干名字之義 五三
論十二支名字之義 四三 總論納音 五六 論納音取象 六二
釋六十甲子性質吉兇 六八 甲子乙丑海中金 九三 壬寅癸卯金箔金 九四
庚辰辛巳白鑞金 九四 甲午乙未砂中金 九五 壬申癸酉劍鋒金 九五
庚戌辛亥釵釧金 九六 戊子己丑霹靂火 九七 丙寅丁卯爐中火 九八
甲辰乙巳覆燈火 九九 戊午己未天上火 一○○ 丙申丁酉山下火 一○一
甲戌乙亥山頭火 一○二 壬子癸丑桑柘木 一○二 庚寅辛卯松栢木 一○三
戊辰己巳大林木 一○四 壬午癸未楊柳木 一○五 庚申辛酉石榴木 一○六
戊戌己亥平地木 一○七 庚子辛丑壁上土 一○八 戊寅己卯城頭土 一○八
丙辰丁巳砂中土 一○九 庚午辛未路傍土 一○九 戊申己酉大驛土 一一○
丙戌丁亥屋上土 一一一 丙子丁丑澗下水 一一二 甲寅乙卯大溪水 一一三 壬辰癸巳長流水 一一四 丙午丁未天河水 一一四 甲申乙酉井泉水 一一五 壬戌癸亥大海水 一一六 五行喜忌 一二○ 金 一二一
木 一二二 水 一二三 火 一二四
土 一二五
卷二
論河圖及洪範五行 一二九 論天干陰陽生死 一三一 論地支 一四○
十干分配天文 一四三 十二支分配地理 一四六 論地支屬相 一五○
論人元司事 一五二 論四時節氣 一五六 論日刻 一六○
論時刻 一六一 論太陽躔次太陰納甲及出入會合 一六六
論五行旺相休囚死並寄生十二宮 一七○ 納音五行寄生十二宮 一七二
論遁月時 一七三 論年月日時 一七五 論胎元 一八一
論坐命宫 一八四 論大運 一八五 論小運 一九七
論太歲 一九八 總論歲運 二○一 論進交退伏 二○三
論十干合 二○四 論十干化氣 二○八 論支元六合 二一七
論支元三合 二二○ 論將星華蓋 二二二 論咸池 二二六
論六害 二二八 論三刑 二三三 論衝擊 二四四
卷三
論十干祿 二四九 論金輿 二六二 論驛馬 二六三
總論祿馬 二八○ 論天乙貴人 二八三 論三奇 二九六
論天月德 二九八 論太極貴 三○三 論學堂詞館 三○四
論正印 三一三 論德秀 三一八 論大煞 三一九
論劫煞亡神 三二○ 劫殺一十六般 三二三 亡神十六般 三二七
論羊刃 三三四 論空亡 三四一 論元辰 三五一
論暗金的煞 三五四 論災煞 三五六 論六厄 三五七
論勾絞 三五八 論孤辰寡宿及隔角煞 三六○
論天羅地網 三六五 論十惡大敗 三六七
論干支諸字雜犯神煞 三六九 總論諸神煞 三七三
歌寅申巳亥四宮互換神煞 三八四 歌子午卯酉四宮互換神煞 三九四
歌辰戌丑未四宮互換神煞 四○二 歌戰鬪伏降刑衝破合 四○七
論五音 四一九 五音看命法 四二一 子平說辯 四二二
卷四
論十干坐支兼得月時及行運吉兇 四二七 論十二月支得日干吉兇 四四○
論五行時地分野吉兇 四四九 論甲乙 四五九
論丙丁 四六八 論戊己 四七四 論庚辛 四八一
論壬癸 四八八 甲坤黃數五 四九六 雲漢秀氣 四九六
福祿歸根 四九七 蔭助清奇 四九七 天地有餘 四九八
破散離業 四九八 橫夭無依 四九九 乙四真金太陰化氣 五○○
滋蔭返元 五○○ 鬼作截福 五○○ 丙水乾龍之數一 五○一
福祿還藏 五○一 祿旺興元 五○二 中央奪福 五○三
截根無蔭 五○三 煙滅灰飛 五○四 食神為鬼 五○四
丁火父木成數三 五○五 飛活清秀 五○五 祿基成實 五○六
祿氣差遲 五○六 破相孤獨 五○七 戊火數三 五○七
淵源滋養 五○八 相為慶會 五○八 金火相持 五○九
干鬼為映 五○九 己五數真土 五一○ 包成合祿 五一○
秀特逢生 五一○ 庚四金陽之數 五一一 聲譽遠馳 五一一
相參成慶 五一二 祿鬼孤害 五一二 六辛天之水數 五一三
威高志遠 五一三 先兇後吉 五一四 祿氣退休 五一四
壬為真木數三 五一四 相呼集福 五一五 火奇續貴 五一五
反兇成慶 五一六 天鬼相交 五一六 癸為真火數二 五一七
互相福應 五一七 天鬼為滯 五一七 滋蔭福元 五一八
變鬼為官 五一八 破禍成福 五一八 鬼氣臨官 五一九
根源渾厚 五一九 兌宮生鬼 五一九 迍蹇多災 五二○
氣數淳厚 五二○ 五木成煙 五二○ 救助減福 五二一
基本衰弱 五二一 滋蔭成官 五二二 天盜離鄉 五二二
源遠流清 五二二 無救成兇 五二三 長鬼為殃 五二三
卷五
論古人立印食官財名義 五二五 論正官 五二七
天福貴人 五三七 天官貴人 五三七 天元作祿 五三八
歲德正官 五三九 時上正官 五四○ 向祿臨官 五四○
官印祿煞俱全 五四○ 真官真馬 五四一 祿馬官印 五四二
官印祿庫 五四二 相刑遇貴 五四三 三合遇貴 五四三
月時逢貴 五四三 五官會聚 五四四 五行不雜 五四五
金木間隔 五四五 水火既濟 五四五 金火相成 五四六
生成官星 五四六 交互官星 五四七 虛夾官祿 五四七
官星六合 五四八 官下有官 五四八 官下食合 五四八
真官 五四九 催官 五四九 官煞會墓 五四九
三台拱帝座 五五○ 論偏官 五五一 天元坐煞 五五五
時上一位貴 五五六 年上七殺 五五七 棄命從煞 五五八
時煞歸庫 五五九 官藏煞顯 五五九 官煞混雜 五六○
會煞化印 五六○ 專煞無制 五六○ 專祿要制 五六一
官煞去留並官鬼互變雜論 五六一 論正財 五六七
歲帶正馬 五七○ 時帶正馬 五七一 財旺生官 五七一
財臨庫墓 五七二 天元坐財 五七二 論偏財 五七三
時上偏財 五七五 專財 五七六 棄命從財 五七七
財庫發金 五七七 偏正財合論 五七七 論印綬 五八三
鬼化為印 五九一 陽刃化印 五九一 時逢生印 五九二
胞胎印綬 五九二 棄印就財 五九三 論倒食 五九三
論雜氣 五九五 附論墓運 六○○ 論傷官 六○一
論食神 六○七 飛天祿馬 六一五 倒衝祿 六一七
天廚食祿 六一八 福星貴人 六一九 食神同窠 六二○
食神帶合 六二一 專食合祿 六二二 紅鸞天印 六二三
墨池湧泉 六二三 專印合祿 六二四 論陽刃 六二五
論建祿 六三二
卷六
井欄斜叉 六三五 壬騎龍背 六三六 子遙巳祿 六三八
丑遙巳祿 六三九 刑合得祿 六四○ 衝合祿馬 六四二
破官 六四三 飛財 六四四 破財 六四四
卯未遙巳 六四五 虎午奔巳 六四五 羊擊豬蛇 六四五
刑衝帶合 六四六 六陰朝陽 六四七 六乙鼠貴 六四八
日祿歸時 六五○ 拱祿拱貴 六五二 衝祿 六五四
六壬趨艮 六五四 六甲趨乾 六五四 財官雙美 六五五
二德扶身 六五七 將星扶德 六五八 金神 六五九
日貴 六六二 日德 六六三 魁罡 六六四
福德秀氣 六六六 三奇真貴 六六七 天元暗祿 六六九
祿元三會 六七○ 祿元互換 六七○ 六壬移換 六七一
絕地財官 六七二 子午雙包 六七二 青龍伏形 六七三
白虎持勢 六七三 朱雀乘風 六七四 玄武當權 六七四
勾陳得位 六七五 胎元財官 六七五 還魂借氣 六七六
陰借陰生 六七六 生處聚氣 六七七 伏元貴煞 六七七
八專祿旺 六七八 干支持旺 六七九 曲直 六八○
炎上 六八○ 從革 六八○ 潤下 六八一
稼穡 六八一 土局潤下 六八二 金白水清 六八二
木火交輝 六八二 火金鑄印 六八三 火土夾雜 六八三
青赤時為父子 六八三 水土敗於酉 六八四 夾庫 六八四
墓煞 六八四 四位純全 六八五 一氣生成 六八六
天干順食 · 地支夾拱 · 兩干不雜 六八九 棣萼聯芳 六九○ 極返格 六九○ 聞喜不喜 六九○
當憂不憂 六九一 源清流濁 六九一 源濁流清 六九二
建祿不富 六九二 背祿不貧 六九三 背祿逐馬 六九四
夏草遭霜 六九四 冬逢熱火 六九五 吉會兇會 六九五
四柱暗帶 六九六 五行拘聚 六九六 合化成局 六九七
神趣八法 返象 · 照象 · 鬼象 · 伏象 · 屬象 · 類象 · 從象 · 化象 七○一 天地德合 七○六 君臣慶會 七○七 一氣為根 七○八 兩干不雜 七○八 三合聚集 七○八 五行俱足 七○九 六位相乘 七○九 聚精會神 七一○ 神藏煞沒 七一○ 祿馬交馳 七一一 趕祿攔馬 七一一 集福發福 七一二 干支雙連 七一二 天干連珠 七一二 地支連茹 七一三 五行正印 七一三 祿庫逢財 七一三 福會相迎 七一四
生死相聚 七一四 一旬包裹 七一四 四柱順布 七一五
五行一旬 七一五 貴人黃樞 七一五 四衝得位 七一六
四時乘旺 七一九 三五連合 七一九 六合雙鴛 七一九
貴氣衝和 七二○ 引從包承 七二○ 四般生一 七二三
驛馬馳祿 七二三 鞍馬坐貴 七二四 錦衣特賜 七二五
清貴入堂 七二五 循環相生 七二六 龍吟虎嘯 七二六
夾貴夾祿 七二七 福神相還 七三○ 四時攝聚 七三二
致一凝神 七三二 虛中精實 七三四 功奪造化 七三五
功侔造化 七三六 內陽外陰 七三七 鼎足鎡基 七三七
拱揖闕門 七三八 龍躍天門 七四○ 虎臥龍閣 七四○
雲行雨施 七四一 清肅憲臺 七四一 風雲慶會 七四二
重蔭重官 七四三 包裹旗旌 七四三 富貴所成 七四四
真體守位 七四五 虛一待用 七四五 假音得時 七四五
寶義制伐,四事顯朝 七四六 五行不雜,九命相養 七四六
主旺本成,會於一方 七四六 月官德合 七四七
暗逢支祿 七四七 用刑者有時,守刑者不亂 七四八
十干十二年生大貴人例 七四八 論同生辰命通異 七四九
卷七
論六十甲子得時吉兇 七五一 論性情相貌 七九八
論疾病先知五臟六腑所屬干支 八○六 論貧賤兇惡 八一五
論壽夭 八二二
女命八法八格 純 · 和 · 清 · 貴 · 濁 · 濫 · 娼 · 淫 八三一
旺夫尅子 · 旺子傷夫 · 傷夫尅子 · 安靜守分
橫夭少年 · 福壽兩備 · 正妾自處 · 招嫁不定 八三五
論女命 八四○ 論小兒 八八四 論六親 八九九
妻妾引例章 九○三 子息引例章 九○四 父母引例章 九○四
兄弟引例章 九○五 定婦人孕生男女 九一九
卷八
六甲日甲子時斷 九二一 六甲日乙丑時斷 九二六 六甲日丙寅時斷 九二九
六甲日丁卯時斷 九三四 六甲日戊辰時斷 九三七 六甲日己巳時斷 九四一
六甲日庚午時斷 九四四 六甲日辛未時斷 九四七 六甲日壬申時斷 九四九
六甲日癸酉時斷 九五二 六甲日甲戌時斷 九五四 六甲日乙亥時斷 九五七
六乙日丙子時斷 九六一 六乙日丁丑時斷 九六四 六乙日戊寅時斷 九六七
六乙日己卯時斷 九七○ 六乙日庚辰時斷 九七三 六乙日辛巳時斷 九七六
六乙日壬午時斷 九八○ 六乙日癸未時斷 九八三 六乙日甲申時斷 九八五
六乙日乙酉時斷 九八九 六乙日丙戌時斷 九九一 六乙日丁亥時斷 九九四
六丙日戊子時斷 九九八 六丙日己丑時斷 一○○一 六丙日庚寅時斷 一○○五
六丙日辛卯時斷 一○○九 六丙日壬辰時斷 一○一二 六丙日癸巳時斷 一○一七
六丙日甲午時斷 一○二○ 六丙日乙未時斷 一○二三 六丙日丙申時斷 一○二六
六丙日丁酉時斷 一○二八 六丙日戊戌時斷 一○三一 六丙日己亥時斷 一○三三
六丁日庚子時斷 一○三八 六丁日辛丑時斷 一○四一 六丁日壬寅時斷 一○四四
六丁日癸卯時斷 一○四八 六丁日甲辰時斷 一○五一 六丁日乙巳時斷 一○五五
六丁日丙午時斷 一○五八 六丁日丁未時斷 一○六一 六丁日戊申時斷 一○六四
六丁日己酉時斷 一○六七 六丁日庚戌時斷 一○六九 六丁日辛亥時斷 一○七三
六戊日壬子時斷 一○七六 六戊日癸丑時斷 一○八○ 六戊日甲寅時斷 一○八三
六戊日乙卯時斷 一○八七 六戊日丙辰時斷 一○九○ 六戊日丁巳時斷 一○九三
六戊日戊午時斷 一○九六 六戊日己未時斷 一○九九 六戊日庚申時斷 一一○一
六戊日辛酉時斷 一一○五 六戊日壬戌時斷 一一○七 六戊日癸亥時斷 一一一○
卷九
六己日甲子時斷 一一一五 六己日乙丑時斷 一一一八 六己日丙寅時斷 一一二一
六己日丁卯時斷 一一二五 六己日戊辰時斷 一一二七 六己日己巳時斷 一一三一
六己日庚午時斷 一一三三 六己日辛未時斷 一一三六 六己日壬申時斷 一一三八
六己日癸酉時斷 一一四一 六己日甲戌時斷 一一四二 六己日乙亥時斷 一一四五
六庚日丙子時斷 一一四九 六庚日丁丑時斷 一一五四 六庚日戊寅時斷 一一五七
六庚日己卯時斷 一一六一 六庚日庚辰時斷 一一六四 六庚日辛巳時斷 一一六八
六庚日壬午時斷 一一七二 六庚日癸未時斷 一一七五 六庚日甲申時斷 一一七八
六庚日乙酉時斷 一一八一 六庚日丙戌時斷 一一八四 六庚日丁亥時斷 一一八九
六辛日戊子時斷 一一九二 六辛日己丑時斷 一一九八 六辛日庚寅時斷 一二○一
六辛日辛卯時斷 一二○五 六辛日壬辰時斷 一二○八 六辛日癸巳時斷 一二一一
六辛日甲午時斷 一二一五 六辛日乙未時斷 一二一七 六辛日丙申時斷 一二二○
六辛日丁酉時斷 一二二三 六辛日戊戌時斷 一二二六 六辛日己亥時斷 一二二九
六壬日庚子時斷 一二三三 六壬日辛丑時斷 一二三八 六壬日壬寅時斷 一二四三
六壬日癸卯時斷 一二四八 六壬日甲辰時斷 一二五○ 六壬日乙巳時斷 一二五五
六壬日丙午時斷 一二五七 六壬日丁未時斷 一二六○ 六壬日戊申時斷 一二六三
六壬日己酉時斷 一二六六 六壬日庚戌時斷 一二六九 六壬日辛亥時斷 一二七一
六癸日壬子時斷 一二七六 六癸日癸丑時斷 一二八○ 六癸日甲寅時斷 一二八五
六癸日乙卯時斷 一二八九 六癸日丙辰時斷 一二九四 六癸日丁巳時斷 一二九八
六癸日戊午時斷 一三○一 六癸日己未時斷 一三○四 六癸日庚申時斷 一三○六
六癸日辛酉時斷 一三○九 六癸日壬戌時斷 一三一二 六癸日癸亥時斷 一三一五
附明代存世進士科舉文獻一覽表 一三二一
卷十
看命口訣 一三三三 巫咸撮要 一三五九 校定玉井奧訣 一三六八
苟判禪僧正傳歌 一四二一 註解五行生尅賦 一四二四 增註氣象篇 一四五九
增註六神篇 一四五九 兩家註解渭涇篇 一四七三 註解愛憎賦 一四九五
卷十一
消息賦 一五○九 通玄子撰集珞琭子賦註 一五四八
子平舉要歌 一五五二 原本詳解定真論 一五五四 喜忌篇 一五六九
新增喜忌要訣歌 一五八七 繼善篇 一五八七 明通賦 一六一三
全本五行元理消息賦 一六三九 元理賦 一六六七
真寶賦 一六七八 瓊璣三盤賦 一六九六 崖泉摘錦 一六九六
金聲玉振賦 一七○三 金鼎神秘賦 一七一一 萬金賦 一七一六
挈要捷馳玄妙訣 一七一九 註解造微論 一七二六 註解碧淵賦 一七三九
註解絡繹賦 一七六八 註解人鑑賦 一七七八 批註玄機賦 一七九一
註解幽微賦 一七九三 相心賦 一八○○ 批註金玉賦 一八○二
妖祥賦 一八○七 群興論 一八○九 興亡論 一八一一
寶法論 一八一二 心鏡五七賦 一八一三 淵源集說 一八一六
精微論 一八一七 驚神論 一八一八 一行禪師天元賦 一八二〇
仙機賦 一八三三 幽微天干賦 一八三四 人元消息賦 一八三六
地支賦 一八三七 病源賦 一八三八 管見篇 一八三九
陰命賦 一八四一 二五心鑒篇 一八四二 探玄篇 一八四五
碎金爐 一八五○ 論格局生死引用 一八五八 化氣十段錦 一八五八
十段化氣 一八六〇 明津先生骨髓歌 一八六一 搜髓歌 一八六三
寸金搜髓論 一八六五 金不換看命繩尺 一八六七 金不換骨髓歌斷 一八六八
四言獨步 一八七五 五言獨步 一八八五
卷十二
諸說集要 一八八九 論河圖洛書 一九三四 二十八星宿說 一九四三
演禽說 一九五二 附楪蓍法 一九八一
三命通會跋 一九八五
附錄一 清雍正十三年補刻三命通會敘 一九八七
附錄二 清雍正十三年補刻三命通會序 一九八九
附錄三 四庫全書本三命通會提要 一九九一
附錄四 民國十三年文明書局本三命通會敘 一九九三
附錄五 明憲使育吾萬公墓誌銘 一九九五
附錄六 明代諸司衙門官制 一九九九
附錄七 《增訂萬曆初刻三命通會》徵引人物人名索引 後續出版中
附錄八 《增訂萬曆初刻三命通會》徵引人物履歷長編 後續出版中
增訂萬曆初刻三命通會目錄終
凡例
一、《三命通會》,十二卷,明萬曆六年西元一五七八年戊寅初刻本,臺灣央圖藏本、大陸國圖藏本和浙江省圖書館藏本共三種,三種藏本基本一致,唯臺灣央圖藏本略有修改并附少量眉批。此為本書主校本,以下簡稱「萬曆本」。
二、《三命通會》,不分卷,輯錄於《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編撰,成書於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一年,初版於雍正四年西元一七二六年。此版本刪減初刻本第十二卷及涉及納音的內容,在「六十花甲日時辰斷」中增補的少量明人命造。此為本書參校本,以下簡稱「集成本」。
三、《補刻三命通會》,十二卷,清蔣國祥重脩,雍正十三年西元一七三五年刻本,美國哈佛大學東方圖書館藏本。此版本在《古今圖書集成》本基礎上,在「六十花甲日時辰斷」中增補了大量明萬曆之後命造,又對官階不高的命造刪減了具體姓氏,同時對部分歌賦依據流傳到清代時的版本作了少量脩改。此為本書參校本,以下簡稱「雍正本」。
四、《三命通會》,十二卷,輯錄於《欽定四库全书》,清紀昀主編,成書於乾隆五十七年西元一七九二年。此版本採用了蔣國祥重脩本,在前七卷又刪減了部分格局。此為本書參校本,以下簡稱「四庫本」。
五、《三命通會》,十二卷,民國秦慎安彙集集成本、雍正本、四庫本三種版本基礎上重訂,民國十三年西元一九二四年文明書局刊本。此為本書參校本,以下簡稱「文明本」。六、《三命通會》,十二卷,清內廷鈔本,故宮藏本。此版本基本以四庫本為底本抄寫,為本書參校本,以下簡稱「故宮本」。
七、《三命通會》,十二卷,美國華裔家傳鈔本。此版本基本以四庫本為底本抄寫,但增加納音和五音論命內容,為本書參校本,以下簡稱「北美本」。
八、清代以來《三命通會》其他版本基本是集成本、雍正本、四庫本三種版本翻刻本,
僅作為通校本,計有清德春堂刻本、善成堂刻本、民國上海中原書局刊本、上海廣益書局刊本四種。
九、其他參校本計一百餘種: